电视剧《繁花》看宝总投资

2023年年底到2024年初,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大火。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在1990年后上海,各行各业都涌现着机会。宝总、王小姐、玲子、范总、李李、强总等人在蓬勃的年代努力拼搏的故事。

电视剧内容抛开不谈,我们今天来说说电视剧中关于宝总做股票的情节。我的一句话结论就是:投资不能学宝总。

宝总带着好友炒股

宝总周边围着一些人,都眼红宝总赚得多,宝总也重情重义,带着这些小伙伴一起炒股。第一集中,当宝总出车祸后,他的同伴们各有各的小心思,都担心自己的钱打水漂。

就围绕着炒股这件事而言,赚钱的时候大家一团和气,出问题的时候一盘散沙,因为大家都围绕着金钱的。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应该的。

就算是现在的A股,从1990年至今已经运行了34年了,但还是不成熟,投资炒股票这种事情在大众的眼里就是不务正业,因为过去30年的经验证明了炒股没有多少收益。

在这种背景下,大张旗鼓炒股是不合适的,就算是遵循了价值投资之路,这条路耗时久、路上孤单,并且要承受一定的压力,这种事情没有必要暴露给朋友和家人,因为人与人的背景和认知不同,如果赚了又如何?亏钱了又如何?那何必传递压力呢?

宝总加大杠杆做股票

在20多集的时候,宝总和西国投合作,当一级股票发行商,辅助服饰公司上市,同时阻击南国投。

对于宝总加这么大的杠杆做投资,这也是非常不认可的。

其实当时爷叔劝过宝总,4:1 的杠杆太危险了,但宝总还是不听,除了自己的自有资金外,又压上了至真园,宁波老板的资金,再以1:1在西国投配资,最终导致对手强总砸盘,平仓一触即发。

虽然后来宝总求助于麒麟会的巫医生,避免了爆仓,但宝总也变得一无所有,又变回了阿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宝总和对手南国投的强总都没赚到钱,获利的只有麒麟会。

哈哈哈哈,也许导演就是想强调炒股不是好事情,因为开餐饮店「夜东京」的玲子、做外贸的汪小姐都事业有成,炒股的宝总、强总、李李等人下场都不是很好。

生产股票和买股票的是两拨人

宝总刚开始是买卖股票,炒股赚价差的人,后来逐步深入到公司内部,参与、辅导上市公司,是所谓的从二级市场变为一级市场,一级市场就是现在的券商、基金公司等,所谓的行内人士,一级市场的人从来都看不上二级市场的人。

也是哈,对于很多一级市场的人来说,股票就是一张纸,随时可以印很多出来,然后就可以从股民手中换取真金实银,这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就算是现在,依然是这样,很多公司的经营终点就是上市,做好业绩上市,再等着几年套现走人,未来就一直靠公司发工资。

券商、基金公司,这么多985高校、全球顶尖高校的人往金融涌,中金公司、易方达这些大名鼎鼎的券商、基金公司,都是几千上万人在里面工作,这些人都要高工资的,钱就需要从股民口袋里拿的。

最典型的就是中欧健康医疗,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管理费是少不了的,26亿的管理费也要从基民口袋里面出,基金经理居然敢用基民的钱,去买70PE的医药公司,牛。

我们在二级市场做投资的,到了这个市场就要明白这个道理,谁想从我们的口袋里面掏钱,我们就要远离谁,比如基金、券商。

PS: 我自己就坚决不买基金,如果极端一点,ETF也不买,买ETF的话,真的不如参造ETF自己买前10的公司持仓。

ETF管理费已经很低了,就算是这样,1W持有一年,基金公司也要收60元走呢,我们这种以10年为期的人,这点钱不舍得啊哈哈哈哈。

PPS: 除了《繁花》,还有一部1994年的电影,更贴近真实的上海,也是讲股票的,潘虹、刘青云主演的电影《股疯》,强烈推荐呢~

个人杂谈

《繁花》是个挺好看的电视剧,从中还可以窥见30年前的上海,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刚好可以从书本、电视剧、电影中得知。

A股是逐步成熟的

刚开始的A股居然是需要「认购证」的,那时候的上海「老八股」在唱独角戏,股票供不应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价无市局面。

这种时候我认为A股只有投机机会,没有投资机会。这个时间段我可以认为是1990-2000年,这时候不需要关注A股的原因有:

  1. 股票需要认购证,股票少,物以稀为贵,炒作概率极大,无法低价长期持有公司。
  2. 公司少,还没有进行市场教育,优质公司更少,选不到好公司。(A股顶级公司贵州茅台是2001年上市的)
  3. 资讯传输慢,信息不全,互联网都还没开始,普通人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4. 城镇化的机会更大,买房是比炒股更合适的选择。

A股2024年上阵指数3000点以下不冤枉

大家老是嘲笑A股永远年轻,永远3000点,我觉得嘲笑是对的,当然从2024年的角度来看A股,3000点也是对的。

我觉得A股这20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消化估值」,特别是2007年6124的泡沫估值。

2007年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招行64PE,五粮液129PE,贵州茅台101PE,中石油236PE,中国神华53PE,这种泡沫用20年来消化是完全正常的,这还是在中国经济增速这么快的情况下,要是增速慢一点,那用30年消化估值,也不是不可以。

就算是2024年的现在,A股的大部分中小创公司,PE都是30+,也就是说正常现有增速,需要30多年才能回本,人生黄金期最多也就30多年啊。

所以现在的A股,我认为也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值得投资,其他的都需要继续降低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