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股市场

很不幸,A股又开始跌跌不休了。 作为参与者,我又全程持仓参与其中,我还没修炼得那么冷酷无情,所以对于股票的波动依然有一些心理的波动。 对于股票市场,我慢慢地有了一些观察和个人见解,记录一下。

事实

1、目前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占比96%

2、20年时间,A股的上证指数都在3000点徘徊。

3、大部分基金、股票投资者都没赚到钱。

4、大型银行、石油公司等周期股在2007年上市,被爆炒,然后开始接近15年的下跌,均值回归。

5、互联网公司、造车公司等新经济公司在港股、美股上市,A股没有参与。

6、整体看,IPO数量很多、定向增发公司向股民拿钱很多,公司回报股民的分红更少。

7、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从2019年后,长期大于35,甚至40,意味着同股同权的公司股票,因为外界因素(投资人数量、资金量、股票数量)等原因,A股比港股贵40%

以上是事实,什么叫做事实呢?

就是现实发生的事情,没有观点、没有立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V改变不了、官员改变不了、欧洲、美国改变不了,它是过去20年A股运行走出来的情况。

接下来想讲的是观点,观点就有立场了,不同的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我是怎样的立场呢?

立场、背景情况

1、普通国人,在大陆生活,个人和家庭的几乎所有资产都在国内,移民国外的可能性几乎是0。

2、2017年后开始做股票投资,慢慢了解投资,被A股蹂躏。

3、普通上班族,不是证券行业从业者,和A股所有的公司高管没有关系,做投资期望的是客观。

我想,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这样的背景和情况,这样的我在投资上会有怎样的观点呢?

2023年A股的开户人数达到了2.1亿,人数众多按亿计算,是否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想法呢?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思考的观点

1、证监会喊话、基金公司增持自家产品等行为,属于市场参与者行为,他们也属于市场的一份子,但是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属于「杂音」,可以忽略不计。

价投应该是只关心自己持有的公司的业绩情况,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所谓的「大环境」,影响的原因太多,传导的链条太长,影响的范围不可估计。而且,基于上述说明的「背景情况」,宏观的大环境属于难以改变的情况,我们应该忽略的。

2、券商从业者、券商日报、xx日报都来参与,来喊话A股;胡锡进这样的人,用30万来A股吸引流量。

这样的人和团体,其实不靠公司和投资赚钱,而是吸引大家的目光,靠流量赚钱。这种账号、这种人,如果出现在你的APP里面,我认为应该是拉黑,不关心,让这种杂音消失。

这种杂音对于研究财报、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没有任何帮助。

3、A股的核心目的,或者说对于政府单位、主管单位来说,IPO是核心,让公司赚钱、上市,从而奖励创业,让「先富带动后富」。

从这个角度上看,A股做得很好,公司数量一直增长,大股东、一级市场投资人都赚钱了。

在这些资本游戏里,谁吃亏了?

我认为是二级市场投资人,特别是不研究公司的、听消息炒股、看K线炒股的人。这样的一群人,人数众多,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无法做到操作和买卖整齐划一。

在我浅浅的认知里,完全不应该参与这种炒股游戏,而是紧盯优质公司,以年为单位超长期持有。

4、市场赚钱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可转债投资、做超短线打板的游资、以一级市场投资人的心态研究高速增长公司(医药、美团等)、当财经大V在论坛赚流量(开知识星球收费)等等,赚钱的类型很多,并不是谁都靠公司的盈利赚股息的。

我选择的方式,是其中一种,就是以收集股权的方式买入股票。

这一类的公司的特点是:中低速增长、业务比较大并且稳定、成熟期长、生命力久、分红稳定的公司,买入后吃分红,按年超长期持有,计划持有10年以上。

这一类公司有的人看不上,有的人喜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啦。

5、在这种暴跌的市场里,每隔一两年就和3000点纠缠,但IPO的时候依然有太多的打新资金支持,打新后在第一天卖出,也就是第一天有人买,2023年7、8月甚至出现了上市当天就涨20倍的新股。

打新效应在,赚钱的人依旧在,这是互相收割的一群人,打新我也不例外,能打就打,中签率太低了。

如果哪一天新股发不出来,没人申购,那可能A股就成熟一些了。

6、AH股价差在40%,甚至一些券商、银行、基建股,价差在60%,就算如此,A股依然有人在交易,这就是现状。

如果要是我,那一定会按照最低成本、最少交易地买入,尽量不交易,不给券商送手续费,只要价差20%以上,能够买H股的就去买H股。

7、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很多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硕士,学历含金量在国内是TOP5的存在,这么多的聪明人都是靠着市场吃饭的。

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赚的钱越多,基金公司赚的是规模量,基民赚的是收益率,他俩的目的不是一样的,但却在一根绳子上。

在这种熊市里,大部分的基金都是亏损,熊市里跑不赢指数基金,牛市里勉强跟上指数,这样一比较,我是觉得完全不应该买基金,特别是主动型股票基金,完全不划算,而且手续费那么贵,都不是时间的朋友啦。

释然的结尾

写到这,我好像又释然了,这种保守的、守成的持股方式,还好就只有一波人会这么做。

如果真的所有人都这么做,那么这个市场就不会有交易,那么券商、基金的从业者就没有工作,没有新股IPO,没人炒新股,那新股发不出来,那可能就降低了市场激励,去创业的人也少了。

这么一想,又放松了,我是按上面说的1-7点看待A股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我是希望大家可以多思考一二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