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笔记 20240629

最近较少更新,但思考都没停止,不过这些思考不算是独一无二的见解,而是一些见闻和理解,投资嘛,不仅仅是对着财报看数据,还要看这些公司背后的员工、股东。

踩坑之可转债

2024.06.17 至 2024.06.21这一周,可转债经历了巨大幅度的下跌,尤其低价可转债跌得更多,比如山鹰转债、广汇转债。

回顾来看,这轮转债暴跌的原因有:

  • 正股业绩逐步变差,股价逐步逼近 1 元,有退市风险,于是大家不顾成本地卖出。
  • 整体 A 股投资环境低迷,没有新增资金接盘,形成流动性风险,形成下跌螺旋。

很不幸,我在这次可转债中踩了一个小坑。

在今年 3 月份的时候,我买入了四只可转债,挑选条件是:溢价率很高,到期收益率较高,正股经营情况中等,买入了可以忽略不计的金额。

当时买入的期望是:感知、了解可转债、买正常经营的公司的转债,增加溢价率,增加债性,降低股性,就当债券来持有,看涨的期权就是顺便的事情,有就有,没有就算了。

之后的 2 个月,转债波动较小,直到最近半个月,转债价格大幅下跌。

在下跌过程中,我是懵逼的,因为我只是简单看了转债数据,没有看过公司财报,没有了解公司行业背景,而是以「摊大饼」的方式买入好几只,期待未来付利息。

但现在大幅下跌了,虽然大家的可转债都在跌,那我持有的这几只,是流动性的共性问题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是企业所处的行业出现价格的恶性竞争?我持有的一个转债,规模有 80 多亿,这数额这么大,未来公司能不能还上?

我没有研究,所以心里没底,虽然这是债,不是股,虽然债的优先权高于股,虽然有这么多优势,但心里还是没底。

因为只要公司退市或者摆烂,这就是烂尾债,因为就是有「搜特转债违约」这个实质的案例,有了坏案例,如果没有得到惩罚,那大家都可以有样学样,至于管理层道德,在钱面前又算什么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我踩坑的原因,踩了又不敢补仓,就看着下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所以我在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一咬牙,清仓了所有的可转债。

现实情况证明,我割肉在了最低点,因为在 6 月 24 日,可转债大幅上涨,特别是面值小于 100 元的低价转债。但是我已经清仓了,并且发现了我投资可转债的弱点,也算一个好事。这次就是花钱买教训了。

我预计未来我不在做这种浅浅研究的事情了,如果要继续投资可转债,我就要像研究股票一样,认真看公司、行业、可转债借钱情况,做精细深入研究。

企业规模化的思考

一家企业要赚钱,也是低买高卖,买入原材料(或者人力成本),经过加工制造(人为生产无形商品),高价出售,赚中间差价,就是利润。

这里面,特别是制造业公司,只要企业形成规模化,可以大批量采购原材料,则上游公司会为了争夺量大而让利,下游公司会因为规模大而信任,形成一个「飞轮」,转动起来,只要需求稳定,飞轮就可以持续不断转动。

典型的案例就是白电企业,美的、格力、海尔,特别是空调行业,人对于恒温的追求是永恒的,空调行业几乎是永续存在,在空调行业中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就是「印钞机」。

相反的案例,我觉得是线下大零售行业,是那种要一个城市开店开过去的那种行业。

虽然上游原材料方面是可以规模化,但白电企业是大工厂模式,线下开店却要一个一个开过去。酸菜鱼的门店在深圳、广州卖的好,不能代表在哈尔滨、天津卖的好,甚至同一个城市的不同门店结果都会完全不一样。

这样一城一城开店的连锁企业很多,非常多的那种。比如连锁药店、连锁火锅店、连锁奶茶店、连锁服饰店、连锁正餐店、连锁超市,尤其以不能线上化的店为甚。(PS: 衣服还可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购买嘛,但火锅只能到店吃)

虽然我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推测,在这样的一城一城的开店企业中,有完整的门店选址要求、装修要求、服务员培训要求、出餐要求、闭店要求,但这些也必须高成本投入,完成开店后,才能实际测试开店的效果。

这导致:前置成本太高,对于管理层的要求很高,对于投资人的研究难度也很高。

特别是做正餐的企业,优点是毛利高、收到钱是现金,没有欠款。但难度也是真的难,一天就三餐,早餐还不算,谁会早上吃酸菜鱼呢?这样就只剩中午、晚上,就算形成排队,要转换为消费也还有一个门槛,长期排队反而有损口碑。

所以正餐企业只能追求:高毛利、高翻台率、增加门店数量、追求全国化甚至出海,大部分餐饮企业都是如此,美国连锁餐饮也是如此。

这种类型的企业,其实也有投资机会的,就是当单一门店模型跑出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并且规模化还在低点的时候,这时候持续复制门店,就是利润持续增长的时候。

投资模式变更:从扩大收益率转向扩大本金

之前我研究各类公司,重点是持仓公司,跟踪、复盘,对公司有一点理解了,投入钱也投了,今年也是正收益。

PS: 2024 年上半年刚好收官,收益率大概在 20%,跑赢了上证指数(-0.25%)、沪深 300(+0.89%)

但是,2024 年 5 月后的这一轮下跌,又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

因为这一轮下跌发生后,我没钱追加投资了,持仓公司依然有在可买入范围内的,甚至有钱的话,6 月份贵州茅台股价发生较大幅度下跌,虽然还在合理估值范围,但是也可以考虑买 100 股看看的。

但我没有可投的钱了,因为日常生活要保持一定的结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投入股市的,普通打工人的收入来源就是工资,其他是一点也没有,买入 100 股的茅台需要 14.6 万, 200 股就是 29.2 万,对我而言有点压力。

我相信我这类的价投人是不少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去增加研究,去看更多的公司、看更多的投资品种,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就算看上了,逻辑也理解了,那又如何呢?在没有新增资金的情况下,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哈哈。

当然,还有 2 种方案。

一种是加杠杆。向银行、券商要钱买入,加杠杆我是相当谨慎的,只有预期收益率和分红率大幅高于杠杆成本的时候,才小小地加一点。

另外一种是换仓。卖掉现有股票,买入新增的心仪股票。这种我更不爱做,因为已持仓跟踪更久,新增的没有经过持仓验证,在投资中,动作越多则错误越多,所以不考虑换仓,除非持仓极度高估,新增公司极度低估

PS: 在过去 4 年,我处理过几次换仓,最终都是脸被打肿了,两边不讨好,卖掉的继续涨,买入的温吞水,所以换仓是难度很高的动作,少做啊少做。

所以,我只能看着持仓公司下跌,但没有任何动作,守股等待,继续日复一日工作、学习。

这时候,我想的是:如果我能赚更多的钱,薪资更高或者有其他收入来源,那我就可以继续投入本金了,只要做大本金,我收益率低一点又如何?年底计算的时候,浮盈也是大的啊。

所以,未来我探索的方向,会考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