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杂谈

国庆期间,用了2天时间看完《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书的副标题是「以财务之眼看杨国强和他的地产王国」,作者是碧桂园前CFO、执行董事吴建斌。

这本书,现在市面上是没有再版发行的,网络上的大多是影印版,还有电子版,听说是出版后,杨国强(碧桂园主席)震怒,直接买断版权和已出版的一些书。

我有些疑惑和猜测,就是为什么杨震怒呢?整本书几乎都在吹杨的彩虹屁(当然有明褒暗贬的可能性),或者是在捧杀,或者是暴露了很多碧桂园的秘密吧,所以生气的大概率的。有个猜测就是为什么吴记得这么仔细?书里面,有一些是工作笔记,工作日记内容,很详细,难道吴加入碧桂园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记录并出版?

粗读下来,说是财经书,我看更像是一本杂记,里面是日记+财经+吹彩虹屁+自我夸奖+故事会的混合体。

这类型的书,需要了解作者背景,不然看着会觉得格格不入。

吴建斌,是做财务的,喜欢写作和摄影,是中海地产出来的,在中海工作了接近30年,然后跳槽到碧桂园呆了3年,后来再到阳光城。2013-2016左右时期的碧桂园,有所谓的「三斌」,总裁莫斌、联席总裁朱荣斌和CFO吴建斌,后来朱荣斌和吴建斌都到了阳光城任职。

作者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中海地产,中海是国企,比较稳健,包括拿地、建房子、财务等等,然后跳槽到了碧桂园,碧桂园是一家民企,总部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这是一个很舒服的地方,一个镇子出了2家大企业,分别是碧桂园、美的集团。

书很厚,内容很多,书籍的优点缺点都有,缺点就是目录划分和逻辑比较乱,没有连贯性,当然我们是取其精华的,通读下来,有一些理解和对于房地产和企业的杂谈,都掺杂在里面。

1、中海控制净负债率在40%以下,给碧桂园定下70%的净负债率,但是很快就发现沦为摆设,因为杨要求是的买地、扩张。甚至杨国强都亲自对吴说“多亏去年我的推动,你当时还反对,才买了这么多地,才赶上了这一波。”杨主席专注于买地、建房子,其他的在他理解都是辅助,真是的一心扑在主业啊。

现在2021年回过头来看2015-2016年,当年是整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的暴涨,政策上,以三四线城市的“给现金拆迁、涨价去库存、贷款宽松”,这是整个国家层面的,这些举措给经济注入了强心剂,房地产继续动起来了,上下游产业动起来了,顺便挽救了碧桂园、恒大等公司。

说到这,现在2021年再看恒大,2016-2017年最好的时候没有降低负债,而是继续大肆挥霍加杠杆,多元化,现在是一地鸡毛。

2、吴对于杨的各种彩虹屁,吹得杨没有缺点,所有预测和认知都是正确的,这的确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企业家,就是特立独行、深度思考的。

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家族企业的毛病。

相比于中海,碧桂园风格激进,负债率高,虽然请了一大波职业经理人,但依然是杨国强家族的一言堂,职业经理人干活比较小心,如履薄冰随时被炒鱿鱼的感觉。在开会的时候,随时进入和离开,随时打断会议、插入讲话,随时改变会议议题,随时安排高管面谈。

3、吴的思维更多是投资家的思维,更国企风格一些,走低杠杆率、稳扎稳打的路线,这点有点像万科的祝九胜,因为祝也是财务出身的,更多要考虑的是安全性,企业动作更缓慢,甚至会失去一些机会。

我猜,这也是他无法在碧桂园呆着的原因吧。

据书中所说:

① 他发现碧桂园的预算编制有问题,费尽苦心提出建议,但是屡屡被杨国强忽视。 ② 他带一位研究院朋友去见莫斌总裁,希望管理层重视市值,调整战略发展方向,也没有什么用。 ③ 副主席(杨家二女儿杨惠妍)向吴请教多元化和投资,吴十分开心,想让碧桂园教育(现在名字是博实乐)上市,吴想盘活碧桂园的各种公司,各种分拆上市。(2021年看,K12教育真惨)

4、整本书看下来,根据吴对杨的描述,碧桂园的做事风格和平安集团很像,巧的是,平安集团是碧桂园的二股东。

这种企业风格,在我理解来看,是一种什么风格呢?

① 看对了就下重注猛冲,不计成本和其他,专心猛冲。 ② 用高薪吸引人才,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人不行就撤掉换人,继续猛冲。

回过头来归纳总结这类公司,做大了资产负债表,业务不精细,但压对了大势,并且加了较多的杠杆,成长性很大,赚的钱很多。然后在现在2021年的时候,猛冲不管用了,要精细管理了,红利没那么多了,这类公司都碰到了一些问题。

5、作者说「永远记住,在中国,国企和民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者认识到这句话,应该是从财务和管理层面吧,我还认识不到这一层面,我们先看看碧桂园的一些核心做法:

① 高周转速度,供货能力极强,将资金最大化利用。“567法”(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资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可见一斑,因此,碧桂园工作强度大强度大是业内共识。

② 激励措施,不管是“成就共享”还是“同心共享”(这两个就是跟投机制,区域总、高管等自己也出钱到房地产项目上,和集团一起赚钱),都对碧桂园高层尤其是区域和项目管理层的激励直接有效,从人爱财的的本性进行激励,直接有效,现实是碧桂园近年出现了一些年薪千万项目总、年薪近亿区域总。

③ 战略重点在竞争更低的三、四、五线城市,碧桂园进入这些城市可谓是降维攻击,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完全碾压本地微型房企。(我看到雪球上的一位碧桂园的投资者是这么认为的:碧桂园建的房子不是差房子,相对来看,碧桂园建的是当地最好的房子,这就是比较优势)

④ 对人才极其重视,坚持走职业经理人路线,碧桂园掌舵人掌握公司大方向、大战略,对于具体事物则放心大胆的交给职业经理人,近年的“未来领袖计划”为未来碧桂园储备了大量顶尖人才(碧桂园花了很多钱,向全球招聘了很多顶尖博士、硕士)

这样的企业风格,对于作者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有更深的理解呢?我也是懵懵懂懂的,持续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