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茅台》阅读和杂谈
过年期间,居然看了一本书,这在之前是很难得的,毕竟过年嘛,谁会自己为难自己呢?这本书不难看,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推理,都是一些回忆和记叙,名字叫做《这就是茅台》,副标题是「千亿企业成长逻辑」。
本书深入研究茅台集团的发展历程,以第三方视角诠释茅台千亿进程中的独特性,同时探讨这家头部企业的未来之路。
茅台的千亿发展历程是一部东方奋斗史,尤其是过去 70年,一代代茅台人抓住关键机遇,迎难而上,一步步从西南一隅走上全球之巅:中国茅台,香飘世界。
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是茅台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为茅台划定了新的起跑线。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中国传统行业的茅台深度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通过对品质的坚守、品牌价值的传递,构建起强大的主业护城河,并逐步成为白酒行业的先行者。
我的理解是,这是几位茅吹所著的一本关于茅台的书,可适当作为了解茅台的前世今生之用。
这本书是新出版的,我特地在当当的图书频道搜了下“茅台”、“五粮液”、“汾酒”这三大中国名酒品牌。跟茅台有关的书最多,这几年的新书也有,另外两个牌子就没什么了。估计原因也都差不多,行业老二老三就很少有人著书立说了,可能就只剩下工具书里会提到各类酒企了,书名我都想好了,例如《白酒生产工艺》、《白酒酿造技术》。
这本书本身是对于茅台历史的追溯,还有对现状的吹捧,的确,茅台是值得的。
关于贵州茅台镇,之前我有写一篇游记,是讲仁怀的。链接是:【茅台印象】仁怀。
新得到的知识是关于1949年建国前后的茅台的情况,茅台公司是由原来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合并而成。195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收购成义烧房,合并荣和、恒兴两家烧房,成立国营茅台酒厂。这就是茅台是国企的原因。
历史上,茅台也起起伏伏,建国前的战乱,建国后的国营期间,包括1970年代的十年动乱期间,其实茅台的业绩都不太好,甚至还有濒临破产的情况。
改革开放后,茅台也不是立即突飞猛进的,而是经过了产能的爬坡、品牌数量的增长,最后才到白酒质量的提升。
产能爬坡阶段,生产清香型的山西汾酒,因为清香型白酒对酒质要求没那么高,所以汾酒产量大,坐上了白酒行业的头把交椅,所以有「汾老大」的名称。
后来,五粮液依靠很多的品牌和经销商和逐步增长的产量,追赶了上来,也当了一段时间的「白酒老大」。
等到21世纪后,茅台才慢腾腾地赶上,因为酱香型白酒产出的时间最长,飞天茅台成为商品酒需要5年时间,对酿酒原材料的要求也更高,茅台做对了很多事情,才成为了现在的「白酒第一」。
同时,因为其稳定的输出,茅台的持续性应该也是最久的,而且还顺势带起了「酱香热」,虽然浓香型是绝对占比最高的,大概70%,但最近这几年,酱香型白酒企业和产量都增长了很多。
茅台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拉近距离,看看在仁怀的人们和茅台的情况,以下是一些个人视角,了解得不深。
1、茅台酒厂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致味》。记录了茅台员工的日常,其中一部分是讲女员工踩曲的工作内容,当时还蛮火的,说女生踩曲的酒更香甜,这也是离谱,就跟炒作小罐茶说采茶的都是女生,还要含着茶叶一样(话说现在觉得,相比于各种割韭菜的虚拟币和炒股割韭菜,小罐茶简直良心啊,还是制造业)。我觉得现实情况就是,相比于上甑而言,踩曲的工作比较轻松,适合女生做。
2、根据我在茅台看到的情况,在酒企上班比较累,主要是要要适应酒业生产的节奏,如果是早班,需要4点多起床,一直干体力活到11点,两班倒;当然,福利待遇是很好的,在茅台甚至可以和当公务员媲美,因为这是一个边缘小城,这种薪资已经是很香的了。
3、茅台的主楼,有「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标语,听说之前是「我爱茅台,为国争光」,这一点的改动,从字面理解来看,有种茅台逐步崛起的感觉,自我性更强了。当然,仁怀人亦或者是茅台镇的人,是很爱这家企业的,因为那里的人很多都依靠着茅台生活。
总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茅台的知识普及书,没有涉及专业知识,同时作者也是类财经的作者,里面也有一些关于投资的内容,因为副标题是千亿企业成长逻辑,书没有那么惊艳,但也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