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和《一往无前》
这几天,趁着工作的间隙,把小米官方传记《一往无前》看完了。这一篇文章计划把这么多年对于小米的观察和感悟写一下。
第一次知道小米,大概在2012年左右,那个时候同学有一台小米1S,使用感觉特别流畅。大概在2014年,我开始使用小米手机,第一台是小米2S,用了很久,后来又逐步升级换代,红米、小米都有用过,并且给爸妈配备的手机也都是小米,一直使用至今。
除此之外,还用过小米的其他产品,包括手环、电脑、电视、路由器、充电宝等电子产品。
同时,我还用过米家生活的一些产品,包括行李箱、T恤等等,用的产品都挺多的。总体使用感觉来看,性价比很高,产品简约、干净,符合小米的审美和价值观。
我在电子产品的观察和理解,是因为大学4年有关注过这些,2012-2016是国产手机大爆发的时间,我和舍友们常常追着看小米、魅族、锤子的新品发布会。
雷军比较亲民,并且是武汉大学毕业的,离我们学校不远,湖北口音也听着蛮熟悉,所以我最喜欢看的是小米的发布会。
等到工作后,发布会依然有看,但关注度慢慢降低了,我对手机的追求也降低了,日常使用即可。
一晃到了2018年的样子,小米在港股上市了,几个月过去后股价一路下跌,凭着对于小米的无脑追求买入了一点点,后来,看了一些「要做小米的客户而不是小米的股东」等现在我认为是很奇葩的言论,看了2018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和资本市场,后来雷军在武汉大学演讲中说「小米硬件税后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我就卖出了。
2年后回过头看,无脑和狂热是无法抵挡市场的波动的。
小米成为上市公司后,关注度也更高了。这次再次引起我的关注,是在2021年小米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雷军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项目,我看着发布会感慨万千,没想到这么多年了,小米居然成为我关注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了,就想着把小米官方传记《一往无前》看了。
《一往无前》讲述了小米的创业史,文风比较热血,内容也是以记叙为主,简单明了。我就不再讲内容了,直接根据理解讲一些片段。
1、初期的时候,雷军开始做手机不是拍脑袋的,而是在做天使投资人的时候逐步形成的理念和想法;同时,做互联网手机,也不是做投资人的时候才有的,而是在金山的时候,做软件做得痛苦,因为有对于互联网的思考。
我觉得,人是过去经验的总和,经历、认知、执行力会决定一个人的选择。雷军从大学毕业后,就在软件、互联网圈子里摸爬滚打,当移动互联网降临的时候,能够拿到船票,底气应该是很足的。
2、创业早期,雷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人。在互联网圈子,找的都是全球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这个起点是真高;同时,深入硬件行业,没有人认识雷军,这个却和大部分创业者一样。
如果映射到现在,说实话我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没有类似的经历。如果非得说个一二三,我是觉得,创业不是为了解决财务问题,如果有财务问题(或者说为了钱而创业)那就不能创业,因为创业的风险很高,成功的概率太低。
创业是为了解决需求、痛点、痒点,可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小问题,可以解决少数人的大问题,这些都是可以的。如果是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大问题,比如微信,那。。首富位置了解一下。
3、小米至今,已经是一家很大的公司了,这么多年留下了经验和解决方案,并且在这个赛道上持续的折腾,这就是护城河。现在国内竞争这么剧烈,去国外打拼已经是很多公司的另一个选择了。然而国内的手机行业却早已全球布局,小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全球化治理的经验,使得小米卖产品的天花板更高了。
4、一家公司,员工来来往往,就算是高管也是来来往往,包括周光平、周受资、或者其他的一些海外高管等等,但创始人的影子是一定在的,每家都是都可以嗅到其创始人的味道。
雷军给人的感觉是踏实、厚道、良心,小米也是如此。这种公司味道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通过嗅味道、找相似价值观的企业,参与公司的成长,如果能像小米那样,有员工掏钱买股份的渠道,那工作、投资一并解决了,真是很合适啊。
5、小米结结实实地改变了中国的制造业,应该说是提升了中国的制造业,这一点的功绩是蛮大的。我们能用到现在这么多物美价廉的电子工业品,也应该感谢他们。
6、小米和格力的赌局,其实都是赢家,各自学到了东西。格力在资本市场一直受大家的关注,我也有关注。前几天Fenng在直播的时候说了句「格力没做错什么,就是太老了啊」。我似乎get到了,我之前也没理解为什么一家公司会老,现在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企业也一样,除非有强人CEO带来的改革,不然一家公司就是逐步老去的,而改革后,这家公司虽然名字没变,但其实已经是一家新的公司了。
我为此还特地看了下 BOSS直聘里 格力、美的、小米的招聘岗位数量和丰富度,只能说祝福格力,美的挺会折腾,小米持续焕发中。
7、小米造车这件大事,我之前和朋友聊着「为什么资本市场的人和创业者人群,对于上市公司造车的态度相反?」
资本市场认为这是波动,是未知;创业者、管理层为之热血和向往。我在此也徘徊、摇摆过。现在认为,公司的护城河是做出来的,公司行为都是理性下的管理层的决策,是代表未来的增量,这是值得支持的。用现金、股权支持也是值得的。
《一往无前》记录了小米的成长,也描述了2010至今的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变迁,蛮值得一看的。同时这次,用理性和观察,再加上我身上本来就存在的「小米用户」标签,重新买入小米公司的股权,那就让征程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