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toG 企业的理解

经过两年在toG公司的经历,现在再回头看,对于这类企业的认识又多了一些。

我觉得,现在的国内,单一依赖G的企业的数量是不少的,不过大部分toG企业都会增加部门或者子公司来做toB行业。

toG企业的项目有以下的特点

  1. 不同层级的G的预算不同,导致项目金额和实施周期不同,金额大的可能上亿,或者 1000-3000W,小的可能就 50-100W。
  2. 不同层级的G的需求不同,所以项目数量多,软件层面存在大量定制化,所以存在地方运维团队。
  3. G的项目需要本地部署,无法上云,需要地方运维,所以项目单子毛利高,扣除费用后,净利润率低。
  4. 项目是一个一个谈下来的,三五年后的运维期后会退出,整个公司的项目是线性增加的,甚至可能是波动的和下滑的,而不像互联网公司的指数增长。
  5. 公司营收太依赖G的预算,而G在信息化的预算的优先级优先级较后(我感觉),所以这几年toG公司的业绩不好(2020-2024年)
  6. 不同层级的G观点和理解不同,而G是明显的自上而下的部门,所以服务好高层级G就很重要,甚至亏本维护首都的项目。

整体而言,toG企业的特点比较鲜明,在A股市值上也较小。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无法做到互联网那么大的规模,toC的量远远大于toG
  2. 无法参与全球竞争,只能在大陆做事情,因为没有全球的需求。

我对体制内的见闻

近几年,因为市场环境一般,大量年轻人考公,期望进入体制内,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趋利避害是大家的想法,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的确是真香。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几年我在地方和首都的一些G单位驻场干活,耳濡目染接触了一些G的做事习惯,可以谈谈我的理解。

  1. 体制内确实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上级没有任命权,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人处世好一些,那工作可以做很久,收入中等偏上,甚至是直到退休。
  2. 由于体制内同事时间很长,所以同事之间相处很客气,甚至很多人超过了客气成为了吹捧和恭维,有时候说不清楚谁谁谁的背景很硬,搞好关系就成为了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项。
  3. 最近5年考公上岸的难度很大,我们需要量力而行,不要浪费了时间而又没有收获,比如我在权衡了考上的概率和所需要的时间的花费后,选择了放弃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