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些公司年报后对「量价」的思考
引子
我关注的公司中,2023 年年报大多都出来了。有的公司业绩增长不错,有的增长快,有的增长慢,有的负增长。
今天谈论一些我觉得是「常识」的认识,抛开财务知识,就用常识去想,或者说:假设我们是公司负责人,要有怎样的业绩增长心里才踏实。
这个思考的来源是:2023 年白酒公司「洋河股份」的业绩一般般,收入增速 10%,净利润增速6.8%,由此引发的关于量和价的思考。
白酒的量价思考
前提:在业绩的增长中,我更看重「量」,更看轻「价」。
我在 2022 年就开始思考这件事:整个白酒行业的消费量是逐年下跌的,从 2016 年下跌至今,没有止跌的趋势。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存量甚至是减量市场,所有的白酒公司需要争夺市场份额才能保持业绩不下滑。
这 7-8 年来,大多数公司都学着茅台的样子,靠涨价来维持收入增速、利润增速。「价」上去后,「量」稳定或者微跌,价格 * 数量 = 总收入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
我想,企业管理者用涨价的做法是最简单的,可以提高白酒的逼格,让白酒变成奢侈品,就该这么贵,保持高傲的头颅,保持名酒的头衔。但是我认为,短期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长期这种做法是有害的,因为提价不可持续,短期的业绩糊弄过去了,但长期的「销量」下跌的话,是很难挽回的。
企业管理者用了简单的方法提升业绩,是走捷径的行为。修炼好内功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做好渠道改革、利润分配、广告曝光等行为才是正途,想办法提升销量才是做长远的打算。
白酒行业变革
我在阅读「古井贡酒」的 2023 年报的时候,管理层对于现在的白酒行业是这么描述的:
1、白酒之前十年的增长逻辑是消费升级带来的价格上涨和产品结构上移,很多企业出现「量减价增,持续上行」现象。 2、但随着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的理性化,政商消费场景减少,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等变量因素的出现,中国酒业将从以前「价格上涨的逻辑」进入到「全要素的竞争逻辑」。
这种观点我比较认可。
白酒的香型被分为酱香型、清香型、董香型、浓香型、绵柔香型等等,在行业上涨期间,大家都过得好,各家企业讲故事都好,各美其美,都可以。
但到了存量竞争时期,供应多、需求少,消费者可选择的多,并且大部分消费者其实不关心什么香型,而是关心「品牌」、「喝了是否上头」、「别人是否认可」等,那企业就必须竞争起来,浓香酒企抢酱香酒企的生意,才不会考虑「喝酱香的人不喝浓香酒」这种事情。
其实在我看来,白酒企业是充分竞争的,并不是垄断行业,最多的企业区分是「茅台」和「其他酒企」,茅台因为酱香独一份、巨大的出厂价和终端价差等因素,可以高看一眼,其他酒企是在同一竞争线的。
现在白酒行业销量下降,那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客户抢走了就是抢走了,喝了五粮液的话,肚子里就装不下泸州老窖了,因为肚子就那么大,而且没有新增人口来消费白酒了,就存量的这些中老年人了。
之前我的理解是: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等不同香型酒企是各自垄断的。现在我变了,觉得必须是竞争关系。主要是凭什么呢?如果我送礼,那就是送茅台或者送其他,送给别人青花汾或者国窖 1573,有区别吗?区别不大啊。
这种竞争关系格局,其实比很多行业竞争差。我们来想想:
- 白酒上市企业有 21 家,和家电相比,家电大公司更少,并且可以向全球扩张,增加销量,但白酒在国外的接受度还很小。
- 和互联网社交网络相比,社交网络具有排他性,互相关联,替换难度大。
- 和水电公司比,水电公司垄断一条河,客户直接笑纳电,同时国内的电量消费还在增长。
- 缺点:白酒不变的地方在于:白酒是致癌物,无法改变。
当然,白酒行业依然是很好的行业,有这么几点是很有优势的:
- 白酒具有成瘾性,喝了还想喝。
- 白酒喝掉就没了,下次喝还得再买,一瓶飞天市场价 2300,一晚上一餐饭就没了,美的的空调一台也就 2000 多,可以用 10 年。
- 巨大的历史惯性和品牌度,1970s 就有白酒知名度了,这么多年下来,高端白酒的毛利率已经拉到非常高了,这就是安全垫。
未来量增的行业
未来 10-20 年,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是必然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投资逻辑会改变很多,很多需求会消失,我们必须足够重视。
未来能够出现「量增」的行业,可以参考现在的隔壁的小日子,养老需求、丧葬需求、居住小型化、制造业出海等都是小日子的长牛行业。
这里面确定性较高的,就是丧葬需求了。
回顾自己
我看雪球很多人在评价洋河 2023 年业绩的时候,用「暴雷」来形容,在我看来,暴雷是没有的,就是增速是在 6% - 10%。
其实是比较来的,隔壁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的增速远远高于洋河,看人家酒企眼红而已,然后看着自己洋河骂骂咧咧而已。
我倒是冷眼旁观,因为我对白酒行业的预期就是很低的,也是一句话:凭什么呢?凭什么白酒就一定要业绩好呢?扪心自问,自己 2023 年的收入有比 2022 年高吗?
很多事情,冷暖自知。
洋河增速低无所谓,哪家酒企做了对的事情,业绩就会有反馈,「低增速匹配低估值,高增速匹配高估值」,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