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珠三角之深圳
南下广东的动车,沿着东南沿海,途径漳厦泉,潮汕,海陆丰,到达珠三角。沿途的这些地方我都非常喜欢的。动车经过惠州时,鳞次栉比的高楼就已经出现了,特别是惠州南高铁站,楼宇的密集程度不亚于一般的省会城市,不过也都是全新的,想着是这地方这几年有强大的利好信息,大家都是看好这一地段。
列车驶进深圳,满眼看到的都是绿色和小山包,我感觉深圳是我所见过的城市中,绿化率最高的一个城市了。这是我对深圳的第一观感,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在深圳呆了三四天,只是摸清了一下深圳的骨架和脉络,总体地说一下,作为一个城市的分析。
深圳观感
深圳速度不是盖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今天看来很平常的口号,在当初是有争议的,是小平同志肯定后才流传全国的。我们从基建狂魔深圳身上就可以看到,深圳去年开了两条地铁线,相比之下,武汉是一年一条线,福州是八年一条线(摊手)。深圳的公交车很快,虽然地铁方便,但公交车也不是吃素的,当公交车穿越深南大道、滨海大道的时候,速度就没有比私家车慢。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变化和人员变化,深圳的节奏是迅速的,如果在深圳,必须要适应快速的生活。
来了都是深圳人
去一个城市,随意找一家店,看看服务员问候的第一句话是普通话还是方言,由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深圳,虽说是靠着广州和香港,但普通话确是主流,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几乎都是外来人口,所以深圳对于外来人口是持欢迎和开放态度的。
关内关外
深圳有关内和关外之称。所谓关内是指靠近香港的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四个行政区,关外是指深圳的其他远离香港的区。以前,因为关税、边防等问题,在关内关外有一道近 90 公里的铁丝网,在重要地段设有检查站,相对于深圳与香港的海关,这儿被称为二线关。当然,现在城市进一步扩张,二线关这种历史的产物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有意思的是,现在深圳的人口流动性高,每天下班时间,大量上班族从关内涌向关外,在南头关、梅林关、布吉关这些曾经的关口,就特别的堵和挤…
高精尖
深圳是南中国的命脉所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南海画了一个圈,珠三角有了雏形,接着,深圳市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正是A股元年,所以在那个时候开始,深圳就开始与其他经济特区拉开身段了。历史选择了深圳,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大公司的总部或者国际总部设立在深圳,招商局、保利集团、平安集团这种大佬也都在深圳;除此之外,看看深南大道两旁的高楼,看看围绕着深圳大学周围的高楼,IT、金融等等产业在以后还会迸发出更强的生产力。
文化底蕴
深圳年轻,没有历史包袱,同样,人文、历史底蕴也差点意思。但深圳在增加其城市氛围上面,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建设了很多的图书馆、艺术馆、活动中心等等,这一点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是极具便利性的。同样的,深圳年轻人多,气氛活跃,创业氛围浓厚。最后,汲取了百家之长,逐渐地形成「深圳精神」也是很有可能的。
城市外溢效应
深圳人口有 1700 万之巨,最开始大家住关内,接着关内住满了,大家选择住关外,慢慢地,关外舒服的地方住满了,亦或者买买买不起了,大家又逐渐选择东莞、惠州等隔壁城市,因为这些城市靠近深圳,其地理价值就上升了。最终,环绕着某个城市(深圳?)形成一个都市圈,咦?好像有个新词汇叫做粤港澳大湾区吧(斜眼笑)。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有领导人的关怀,也有珠三角人的奋斗,对标的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想象力还是大大的有啊。
文明礼貌
这一点我的感觉还是蛮深刻的,有几个小细节大家体会一下。① 深圳大部分的公交车都是长线,阶梯收费,所以有乘务员售票,乘务员或者司机的服务态度相当好,车子四平八稳,有一次我坐上车,一时间没有找到公交卡,乘务员善意提醒:「不着急,先找着」,上下车乘客也是秩序井然的。② 深圳的路口右转是有单独车道的,当行人走这个人行道时,你会发现:右转车辆会主动在人行道前停下来,行人可以不紧不慢地通过,这个真是太舒服了。③ 深圳北站的人流量特别大,我在北站候车,却发现并没有因为人多而造成拥堵,而且北站还专门为着急乘车的旅客开辟了一条检票口,这个人性化设计我也只在深圳有看到。
深圳,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