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之风险定价
国家和社会要发展经济,有很多必备的因素,比如稳定的环境、良好的教育和就业人口、有资金支持发展等等。
我们主要想讨论,在经济发展中,「资本金」的作用。
从企业初创说起
一个制造业企业要发展壮大,老板需要有钱来买设备、买原材料、雇佣生产员工生产,才能把产品做出来,让销售员卖出后获得收入,以此循环往复。
老板的钱从哪里来呢?我们也许就可以穷尽「钱的来源」。
- 个人积蓄
- 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或者亲戚朋友投资入股
- 用信用贷、抵押贷等形式从银行借钱
- 一些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入股
这些钱虽然来源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投入的钱希望未来能够回报更多的钱。
借贷的钱风险低,因为有债权,只追求钱的利息回报,这里体现的是钱的时间价值; 入股的钱风险高,因为没有本金回报,公司倒闭了则钱就没了,追求的是公司赚钱后的收益分成,体现的是股东价值。
从个体推广到群体
假设一大堆的企业都通过「银行贷款」来发展企业。
企业有的经营不错,企业还本还息,银行赚利差;但在市场竞争下,企业会破产,那银行的借出去的钱就收不回来了,本金都丢了,损失较大。
银行要赚很多家企业的贷款利息才能覆盖一家企业的贷款本金,同时银行也是一家普通的企业,要租门面开网点,要给员工付工资,要是放贷款的赚的钱无法覆盖支出,那银行的管理者(或者股东)就没有动力继续经营,因为经营一天就亏损一天。
我们国家的大型银行都是国企,承担着国家发展的重任,则大型银行必须赚钱,因为只有赚钱,才能用盈利去覆盖可能的企业贷款损失,必须要容忍企业的贷款损失,盈利了才有容错空间。
从这个角度,也就理解了银行是「百业之母」的原因,银行的赚的钱去容忍企业亏损,银行持续赚钱,则持续「容忍出现贷款损失」,则企业有动力去贷款经营,则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PS: 看看当下的 2024 年,百姓的需求大多被满足,企业发展的意愿不高,能稳住经营就已经不错了,银行的钱贷不出去,只能降低贷款利息,让钱的成本变低。
按照我们说的「大型银行必须盈利」的逻辑,那存款利息必须同时降低,才能保证银行持续经营,才能让银行「从钱的方面推动经济发展」。
从银行推广到其他
银行是钱的源头之一,风险投资机构也是,只是不同类型的机构追求不一样,有的追求赚大的,那就只能冒高风险,这就是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
其实,无论是什么钱的源头,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资本金的钱,谁来出的问题」。
比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股票市场的股民,都可以出这笔钱。
股票市场
在这里,我就很想吐槽国内的股票市场。
我觉得问题的源头,就是国内有数以亿计的没有风险意识、以股票市场为赌博市场的股民。因为看清了这一批股民,券商机构就想着「这群人不割白不割,割了也百割」。
我们在股票市场中买卖股票,要看公司是否赚钱,赚了钱是否愿意与小股东分享,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是否正直善良。
但是在 A 股市场,大家想的是抓个涨停板、在新股上市的时候不看估值往前冲,结果当然是亏钱了。
券商公司、基金公司这群人,看似是所谓的「金融精英」,实际上是用市场准入的垄断,掌控了 IPO,然后从整个股票市场分走了一大份蛋糕,还大声为自己辩护,说这些是自己应得的,实际上金融圈的人「内横外怂」,比制造业、互联网的人差多了。
PS: 金融行业是很大的,券商、银行、保险的大部分人,都是干着销售的工作,只是在金融行业外围的;金融圈是一小撮人,以基金中高层、券商IPO、投行这群人为主。
看吧,最近的新闻爆出,实际上一些工作,一个大一的体育实习生就能干。一个医生可以干金融工作,但金融圈的人做不了医生的工作。
给金融圈勇气的人,实际是还是我们股民自己,谁叫我们自己把钱给他们的?我自己的话,既然讨厌这套规则但又得在这个市场中存活,做法是:不买任何的基金,只自己买股票,买高分红、低估值、长期有股权回报的公司,一年交易很少,只买不卖(除非 2021 年的高估值)。
总结
只有给风险定价,冒风险就必须赚收益,钱才能循环起来,才能推动整体经济往前发展。
银行、风险投资机构都是在经营这个生意,以国企大银行为主的银行,因为要支持经济发展,则从制度、行政等方面会辅助要求银行盈利。
如果都不冒风险,那就是现在,大家都买国债咯,但经济要往前发展的话,还是要有企业出来博取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那风险就值钱了。